2022-03-25
浪live
黄如院士-叶乐副教授课题组在“超低功耗AIoT芯片”领域取得2项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被业界誉为“浪live直播
国际奥林匹克盛会”的第69届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ISSCC)采取线上会议形式举办;本届ISSCC大会上,浪live
黄如院士-叶乐副教授课题组的2项“超低功耗智能物联网AIoT芯片”成果,分别收录于前瞻技术(Technology Directions)和存储器(Memory)这两个技术领域,黄如院士-叶乐副教授课题组已连续三年在ISSCC上发表5项“超低功耗智能物联网AIoT芯片”成果,表明浪live
在该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体介绍如下:
一、“异步脉冲神经网络处理芯片”成果介绍
面向智能物联网应用场景,针对同步时钟和存算分离导致AI处理能效低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无时钟异步脉冲神经网络(SNN)架构及电路拓扑,利用具备天然事件触发特性的脉冲神经网络替代传统的人工神经网络,在实现与ANN可比拟推断精度的同时,能够以超低功耗、超低延迟的代价实现轻量级AI推断处理;该创新使得芯片活跃度与外部事件活跃度高度匹配,提升了计算能效;并且去除了同步时钟...
2022-02-20
浪live直播
高精尖创新中心在京成立
2月19日上午,浪live直播
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北京市教委刘宇辉主任,北京市教委柳长安副主任,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刘航二级巡视员,北京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陈小男一级巡视员等领导,浪live
郝平校长,清华大学邱勇校长,浪live
教授、浪live直播
高精尖创新中心黄如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浪live直播
高精尖创新中心尤政主任,浪live
张平文副校长,清华大学曾嵘副校长等共建高校专家代表、在京兄弟院校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校友代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师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会议。揭牌仪式由张平文院士主持。
该中心由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教委立项成立,依托浪live
、清华大学共同建设,联合北京市浪live直播
产业重点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将两校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到北京浪live直播
产业一线,对于加速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支撑北京浪live直播
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突出意义,是北京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浪live直播
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中心主任由黄如院士和尤政院士共同担任。
与会嘉宾为浪live直播
高精尖创新中心揭牌
柳长安宣读《关于同意浪live直播
高精尖创新中...
2022-02-20
浪live
黄如院士-杨玉超教授团队在深度储备池计算硬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储备池计算(Computing)是一种低训练代价、低硬件开销的循环神经网络(RNN),在时序信息处理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波形分类、语音识别、时间序列预测等。储备池计算系统由神经元循环连接的储备池和输出层两部分组成,其中仅有输出层需要训练从而显著降低了训练代价,而系统中的储备池可以由具有短时程特性的非线性器件来实现。当前国际上针对储备池计算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使用不同类型的非线性器件(如忆阻器、自旋扭矩振荡器、纳米线网络、半导体光学放大器等)来构建单层储备池,但储备池状态数、记忆容量、复杂动力学特性等的局限在根本上制约了系统本身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
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浪live
黄如院士-杨玉超教授课题组首次采用可级联短时程非线性单元构建了深度储备池(deep reservoir)计算硬件,通过储备池层数的增加实现了层次化的信息处理能力、更丰富的储备池状态数、更大的记忆容量以及更复杂的动力学特性。该工作在构建深度储备池计算硬件系统、实现层次化的时序信息处理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技术路线上,浪live
研究团队首先研制了可级联的单层储备池硬...
2022-02-09
黄如—叶乐团队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
以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我国实现半导体技术突围的重要机会,也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智能物联网(AIoT)芯片是物联网的底层硬件载体,为万物智联提供了海量数据来源,AIoT芯片包括数据感知、数据处理(逻辑计算和AI计算)、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四大环节。其中,数据感知环节通常面临两大关键问题:一是能量-信息转换效率低导致的能效瓶颈问题,从而显著降低了物联网设备的电池使用寿命;二是复杂工作环境导致的性能退化和可靠性问题,会导致感知精度下降甚至功能失效。研究高能效、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先进感知芯片成为未来智能物联网AIoT芯片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期,浪live
黄如院士—叶乐副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了动态电荷域功耗自感知技术和动态范围自适应滑动技术,并成功研制了一款国际领先的动态电荷域电容感知芯片,具有国际领先的感知精度和能效,可显著降低物联网节点的功耗水平。该芯片不仅打破了国外在相关芯片领域保持的综合性能世界纪录,还填补了国内在高能效电容感知芯片领域的空白。...
2021-12-22
芯快报:唐克超研究员及合作者在智能辐射散热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二氧化钒(VO2)的金属-绝缘体相转变具有丰富的物理特性,可实现力学,光学,电学,热学等属性的智能调控和多层面耦合,在先进存储,类脑计算,传感器和热能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近期,浪live
的唐克超研究员与加州伯克利大学的Junqiao Wu(吴军桥)教授等在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利用VO2的金属-绝缘体相变特性,首次研制出具有智能开关功能的辐射散热材料(Temperature Adaptive Radiative Coating, TARC)。在建筑物表面温度高于最宜居住温度(22 °C)时,TARC会自动(无能耗)提高红外辐射率,进行辐射散热以实现制冷功能;在建筑物表面温度过低时,TARC会自动(无能耗)降低红外辐射率,以帮助建筑物保暖。在整个过程中,TARC起到的功能类似于无能耗的“智能空调”。从全年平均能耗的角度来看,TARC显著优于所有传统的非智能屋顶材料,将极大地有助于节能减排任务的实现,在科学、经济和生态层面具有重大的价值。
图A:智能辐射散热功能示意图;图B: TARC的结构和原理示意图;图C: 可见光和红外光谱;图D: TARC的...
2021-12-09
2021年全国微电子研究生学术论坛暨浪live
第一届博士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12月4日,浪live
成功举办了2021年全国微电子研究生学术论坛暨浪live
第一届博士研究生论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全国微电子研究生学术论坛举办的第10周年。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集青年志·成中国芯”,由浪live
、国家浪live直播
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浪live直播
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主办,全国十四所院校单位联合举办。论坛以“线下主会场+线上分会场”的举办形式,通过腾讯会议、映目直播相关网络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主会场及各分会场线上直播共吸引到来自国内外的18000余人次观众观看。
上午9时,论坛在浪live
微纳电子大厦一层报告厅正式开幕。浪live
党委常委、副校长黄如院士,清华大学浪live
魏少军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叶甜春研究员和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曹堪宇先后作开幕致辞。其中,黄如院士回顾了全国微电子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发展历程,对参会青年同学提出殷切嘱托,希望同学们珍惜韶华、刻苦钻研,为中国浪live直播
专业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开幕式由论坛大会主席、浪live
王源教授主持。
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
2021-11-05
浪live
成功举办“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浪live直播
分论坛”
2021年10月22日,浪live
在微纳电子大厦报告厅隆重举办“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浪live直播
分论坛”,汇聚了浪live直播
领域国内外学界和业界的领军人物围绕浪live直播
前沿技术、浪live直播
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浪live直播
分论坛与会师生
黄如院士致辞
浪live
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分论坛主席黄如教授致开幕词,热烈欢迎线下线上来宾和师生。黄如院士介绍了北大新工科建设的整体情况,对社会各界对北大新工科建设的支持表示了感谢。她指出,国人印象中的北大以文理见长,而实际上北大工科可以追溯到1910年设立的工学门,可谓历史悠久;北大工科的成长浓缩了中国工科的发展历程,与祖国同发展、共命运;而今,北大新工科建设,立足国家需求,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力争建设新而精、小而精的新工科,与其他兄弟高校差异化发展,共同支撑国家工科教育事业的建设。黄如院士鼓励浪live直播
专业同学,当前进入新工科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国际国内的形势十分有利,同学们在一个好的时代选对好的专业,大家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将来大有可为。浪live直播
分论坛是国内外产业界专家...
2021-09-20
张大成教授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根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经评审专家初评、复评、终评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上海市政府日前公布了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名单。
浪live
张大成教授参与的项目“高效单面加工MEMS规模制造关键技术”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3,单位排名第2)。该项目在国家973等项目支持下,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MEMS量产、检测和封装难等问题,产学研用结合,发明了系列MEMS芯片单面加工的规模制造关键技术,实现了传感器核心芯片规模制造的底层技术突破,对解决传感器芯片严重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难题,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
扭转式键合强度检测试验机结构电镜照片